江蘇格維環境工程有限公司
辦公地址:南京市棲霞區文瀾路南信科技園B11
廠區地址: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恒誼路1號
電話:025-86533333
13951661111
傳真:025-85355555
寧政發〔2017〕236號
各區人民政府,市府各委辦局,市各直屬單位:
現將《南京市水環境提升行動計劃(2018—2020年)》印發給你們,請認真遵照執行。
南京市人民政府
2017年12月4日
南京市水環境提升行動計劃(2018—2020年)
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《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》、國務院《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》、省政府《江蘇省生態河湖行動計劃(2017—2020年)》,全面推進水環境治理,全力提升水環境質量,結合我市實際,制定本行動計劃。
一、指導思想
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,牢固樹立“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”發展理念,遵循“節水優先、空間均衡、系統治理、兩手發力”的新時期治水方針,按照市第十四次黨代會確定的“一個高水平建成、六個顯著”的目標要求,以保障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為導向,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,以提升水環境質量為核心,以全面推行河長制為抓手,在近幾年全面實施黑臭河道整治的基礎上,持續開展新一輪水環境提升行動計劃,進一步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,進一步加快水務基礎設施建設進度,系統謀劃、綜合施策,建管并重、標本兼治,全面完成國家和省下達的水環境治理任務,全力營造市民滿意的水生態環境,為建設“強富美高”新南京奠定堅實基礎。
二、工作目標
堅持問題導向、需求導向、效果導向,力爭通過三年努力,使全市水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提高。
2018年,鞏固提升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成效,達到長治久清;啟動建成區消除劣Ⅴ類水體行動;玄武湖、月牙湖、莫愁湖、外秦淮河4個城市重要水體水質達到Ⅳ類;全面開展農村黑臭河道整治;全市域基本消除黑臭水體;基本構建全面覆蓋、責任清晰、標準明確、運營規范、管理高效的排水設施管養體系。部、省考核斷面水質穩定達標。
2019年,建成區基本建成雨污分流體系;鞏固提升河道治理成效,防止黑臭現象反彈,保持水體潔凈,實現環境整潔優美、水清岸綠;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,力爭南湖、白鷺洲、烏龍潭、內秦淮河4個城市重要水體水質達到Ⅳ類。
到2020年,重點河湖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82%以上,Ⅲ類水以上優良比例達到省定目標,全市域消除劣Ⅴ類水體,建成區啟動消除Ⅴ類水體行動,實現建成區水體水質有效提升、城市濱水空間綠化美化、人居環境明顯改善、公眾滿意度顯著提高,城市重要水體穩定保持Ⅳ類;水環境持續改善,主要河湖生態評價優良率達到70%,逐步構建和維護水體水生態系統,努力實現“水清、流暢、岸綠、景美”的整治目標。
三、主要任務
2018—2020年水環境提升的主要任務是:“突出三個重點、實施十五項任務”:
(一)突出控源截污能力建設
按照全市排水管網建設規劃,進一步加大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管理力度,全市建成區污水基本實現全收集、全處理,鎮街污水處理率達到85%以上,規劃布點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。
1.加快構建雨污分流體系。按照新修訂的《南京市排水條例》要求和《南京市雨污分流攻堅計劃(2017—2019年)》安排,以“重點斷面、重要水體、干次管網”沿線雨污分流為重點,成片成線成體系加快推進雨污分流工程建設,在2017年雨污分流攻堅的基礎上,2018—2019年新建95平方公里、2783個片區的雨污分流,實施35平方公里雨污分流建成區域的“回頭看”,完成725個片區的檢查整改,實施123平方公里開發地塊征收拆遷和32平方公里棚戶區控源截污,確保2019年底前構建全市961平方公里范圍內的雨流分流體系。(牽頭單位:市建委;責任單位:各區政府)
2.加快完善污水收集管網體系。厘清現狀,科學規劃,修編城鄉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規劃,提升管網規劃建設系統性,制定管網建設改造計劃,完善污水收集管網系統,提高污水收集率。加快研究、建設現有合流制區域污水主通道,基本完成雨污合流制通道改造,實現雨水、污水各行其道。(牽頭單位:市水務局、市建委;責任單位:市城建集團、各區政府)
3.加快提升城鄉污水處理能力。優化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布局,提升城鄉污水處理能力,實施工業廢水、生活污水分質處理,全市建成區污水基本實現全收集、全處理。市區加快構建不同污水收集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,增強污水調度和應急處理能力。全市新建、擴建12座污水處理廠,新增污水處理能力約57萬立方米/日,有條件的污水處理廠利用濕地等方式進行生態處理,進一步消減氮、磷等污染物,提高排放標準。2018年基本完成萬噸以上城鎮污水處理廠一級A提標、除臭工藝改造,統一構建城鎮污水處理智能信息化系統,配套建設(改造)豐子河、板橋東部等一批污水提升泵站。加快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,到2020年完成844個規劃布點村污水處理設施,實現規劃布點村的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。(牽頭單位:市水務局、市建委;責任單位:市城建集團、各區政府)
4.加快污水管網排查與修復。結合排水設施管養體制調整,按照住建部《城市黑臭水體整治—排水口、管道及檢查井治理技術指南(試行)》要求,對污水管網進行全面普查、排查、治理。實施872公里污水收集主次管網的“回頭看”,對雨污混接、錯接的管道實施全面整改;對倒坡、破損、下沉、堵塞和無法疏通的管道,以及破損滲漏的檢查井,進行修復或翻建。加強沿河、沿湖截流管道(溝)及檢查井缺陷修復,實現污水管網系統連通成網,排水暢通,污水應收盡收。每年完成一批排水設施缺陷整治,著力提高進水濃度和降低污水管道運行水位。(牽頭單位:市水務局、市建委;責任單位:市城建集團、各區政府)
5.加快河道入河排口整治。全面摸清沿河排口分布,按照住建部《城市黑臭水體整治—排水口、管道及檢查井治理技術指南(試行)》要求,對河道排水口進行原因調查,編制“一口一策”整治方案,采取改造排水管道、敷設截污管道、設置調蓄設施、防倒灌等綜合性措施,完成排口清理整治任務,強化排口設施運行管理,實現排口旱天零直排、河水不倒灌。(牽頭單位:市水務局、市建委;責任單位:市城建集團、各區政府)
(二)突出水體環境質量提升
圍繞綜合治理、科學提升、長效管理,在認真梳理分析影響水環境質量原因的基礎上,系統推進8個城市重要水體和劣Ⅴ類水體的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。對已整治過的河道,重點鞏固整治成效、加大引流補水、實施長效管理;對未實施整治的黑臭水體,嚴格按照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實施整治,做到黑臭水體整治全覆蓋、零遺漏、無盲區。
6.實施生態補水與水系連通工程。按照《主城水系連通及生態補水規劃方案》要求,分片分區域細化引流補水工程,每年形成一批項目組織實施,科學評估水體生態用水需求,優化補水水源及補水路徑,促進水體有序流動。通過工程優化調度及洪水資源化利用,保障重要河湖生態水位、生態流速,完善引流活水工程,重點加大外秦淮河常態化引補水力度。同時,按照引得進、流得動、排得出的要求,完善多源互補、蓄泄兼顧的江河湖庫連通體系,實現跨流域、跨區域互聯互通;消除斷頭河、死湖,逐步恢復坑塘、河湖、濕地等各類水體的自然連通,打通水系連通最后“一公里”。(牽頭單位:市水務局;責任單位:市建委、市規劃局、市城建集團、各區政府)
7.實施重要水體水質提升工程。組織實施主城區內玄武湖、莫愁湖、白鷺洲、南湖、烏龍潭等城市重要水體水質再提升工程,力爭到2019年城市重要水體問題得整治、污染零下河、水體能自凈、管養責任全面落實,水質達到Ⅳ類標準,努力把重要河湖打造成城市一道靚麗風景線。(牽頭單位:市水務局、市環保局;責任單位:市旅游委、各相關區政府)
8.實施湖庫富營養化治理工程。實施總磷總氮總量控制,對湖泊水庫匯水區范圍內涉及氮、磷排放的園區、行業、企業進行全面排查和嚴格監管,禁止使用含磷洗滌用品;加強藍藻打撈、生態清淤、生物凈化等措施,降低湖泊富營養化指數;實施調水引流,促進水體流動,科學確定湖庫換水周期,提高水體自凈能力。(牽頭單位:市環保局、市水務局;責任單位:市發改委、市經信委、市旅游委、各相關區政府)
9.實施全市域黑臭水體整治工程。對建成區未整治的小微黑臭水體,全面開展排口整治、控源截污和水體清理,做到水面整潔、水體潔凈、岸坡清潔;同時全面推進農村水體環境整治,全面消除農村黑臭水體,切實提高城鄉居民門前屋后的水體環境質量。繼續推行黑臭水體整治列表掛圖攻堅行動,2017年底前,各區要列出2018年黑臭水體“菜單”,并形成“一河一策”整治方案,報市水務局備案后組織實施,力爭2018年底前,全市域黑臭水體得到全面治理;同時,對已整治的黑臭水體要強化管理,適時“回頭看”,不斷發現問題、解決問題。(牽頭單位:市水務局;責任單位:各區政府)
10.實施面源污染整治工程。繼續開展畜禽養殖專項整治,優化畜禽養殖布局,清理整頓不符合規范標準的養殖場(小區);加快畜禽養殖場治理改造,制定年度治理方案和實施計劃,推進規模養殖場設施設備改造升級。至2020年,規模養殖場治理率達90%,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到98%。繼續強化水產養殖業污染管控,壓縮湖泊、水庫、河溝網圍養殖,退出網箱養殖,實施百畝以上連片池塘標準化改造,推廣養殖用水原位修復等生態養殖技術,開展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創建,推進養殖用水達標排放。繼續實施水上交通船舶污染整治,依法強制報廢超使用年限的船舶,所有船舶于2020年底前按照法規規范要求完成改造;嚴格船舶運行動態監管,加大聯合執法檢查力度,關停長江、秦淮河沿線違法違規砂場碼頭,清理“人居”船舶,建立健全船舶污染物接收、轉運、處置監管聯單制度及多部門聯合監管制度,堅決查處船舶污染行為。(牽頭單位:市農委、市環保局、市交通局;責任單位:市水務局、市建委、南京海事局、各區政府)
11.實施河湖生態治理工程。按照《江蘇省生態河湖行動計劃(2017—2020年)》要求,加強河湖清淤整治和水域岸線資源管控,落實河湖生態空間用途管制,強化水體生態化治理,加大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;根據河湖實際情況,科學制定生態化治理方案,因地制宜選擇岸帶修復、植被恢復、水體生態凈化等生態修復技術,恢復與重建河道良性生態系統,維護河湖健康生命。按照海綿城市建設理念,在城市開發建設中,廣泛采取截流、棄流、調蓄、回用等多種措施,增強雨水就地消納和收集利用能力,改善河道水環境和水生態。(牽頭單位:市水務局、市環保局;責任單位:市建委、市旅游委、各區政府、玄武湖管理處)
(三)突出長效管護機制構建
建立長效、長久、長治、常態的水環境管護機制,是鞏固黑臭河道整治成效、提升水環境質量的重要內容,也是提升全市水務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任務。要按照建管并重、注重長效的要求,加快構建具有南京特色的一整套水環境監測、監管、管養、考評機制。
12.推進排水設施管養體系建設。要按照《市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完善排水設施管養體系的實施意見》(寧政辦發〔2017〕164號)要求,加快摸清底數,推進分級移交,明確管養主體,雨水系統全部實施屬地化管養,污水系統實施市、區分級管養,市管污水主次干管、區管污水“毛細血管”,實現雨水、污水的全流程、全周期管理,2018年底前構建全面覆蓋、責任清晰、標準明確、運營規范、管理高效的排水設施管養體系,全面提升排水設施養護管理水平。(牽頭單位:市水務局;責任單位:市城建集團、各區政府)
13、推進排水(污)執法監督機制建設。加強污染源頭管控,開展網格化排查,對排水戶的名稱、性質、用水量、污水接入管網情況等進行核查并建檔,對所有排污單位接入污水管網的接入口進行排查建檔,建立定時、定人、網格化、物業式巡查管理的長效機制,實施動態監管。同時以排水(排污)許可為抓手,加強排水排污監管、執法,建立聯合執法、群防群治工作機制,定期開展違法排水排污專項治理,全面清理整頓排水戶錯接漏接、直排、偷排、超標準排放等違法排放行為,以整治促管理,以管理促規范;建立不規范排水行為舉報和處罰制度,營造全社會依法排水、規范排水的良好氛圍。(牽頭單位:市水務局、市城管局、市環保局;責任單位:市城建集團、各區政府)
14、推進河道常態化管養機制建設。制定河道管養實施意見,完善水務設施管養標準和檢查考核實施細則,推進河道專業化、市場化管養,落實管養責任,提高管養效能。及時清理水體沿岸垃圾,加強水面漂浮廢棄物、水生植物和落葉的打撈和清理,保持河道整潔、美觀;將常態化清淤、生態修復等納入河道日常管養維護范疇,推進水質維護、河道保潔和長效養護,進一步提升水體治理效果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;完善水務工作考評體系,加大水務設施常態化管理在經濟社會發展考核中的占比分值。進一步完善水務建設、管養經費保障機制,為提升常態化管理水平提供保障。(牽頭單位:市水務局;責任單位:市環保局、市發改委、市城建集團、各區政府)
15、推進水務管理信息化建設。加強水務信息化、智能化、可視化建設,推動污水廠、管網、污水節點井、河道排口、泵站、河湖水質信息化建設,為推進污水廠網一體化提供支撐保障。加快建立河湖監測評價系統、排水設施信息化管理系統和應急指揮系統,構建河湖實時監測、污水數字管網和污水運行、處理在線監測系統,提高全市水務智能化、現代化水平。(牽頭單位:市水務局;配合單位:市環保局、市城建集團、各區政府)
四、保障措施
(一)健全責任體系。各區政府是水環境提升的責任主體,要按照行動計劃要求,制定實施方案,細化整治目標、重點任務、整治措施,排定年度整治計劃,壓實責任,扎實推進。市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部門職責,加強協同配合、分工合作,對職責范圍內的各項工作認真研究、細化分解、落實推進。
(二)明確河長職責。水環境提升作為落實河長制的首要任務,各級河長要切實擔負起本地河湖治理和管護責任,落實好“治、管、保”職責,抓好水資源保護、水域岸線管理、水污染防治、水環境治理等工作,做到“四清楚四潔凈”(“四清楚”—安全隱患清楚、排污口清楚、衛生狀況清楚、違法違章清楚,“四潔凈”—河岸潔凈、河面潔凈、河底潔凈、河水潔凈),真正把行動計劃落到實處。
(三)強化要素保障。加強建設、技術、監測、執法保障,加大對截污納管、生活污染整治、河道清淤、引流補水、生態治理等方面管用有效的方法、模式、路徑研究與應用,提高科學治水水平。優化項目審批流程,開通綠色通道,確保工程項目順利建設。建立河道整治專家庫,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,加大技術指導與服務。加強水質監測數據分析,及時評價水質變化情況和治理效果。加大執法監管力度,對違法行為零容忍。
(四)落實資金保障。將水環境整治提升資金統一納入年度財政預算。主城六區劣V類水體整治項目資金由市、區共同承擔,其中市級補助60%,驗收合格后,市級財政再給予20%的獎補;雨污分流、污水設施建設等已有明確資金政策的,按原政策執行。
(五)加強宣傳引導。積極發揮新聞輿論的引導和監督作用,利用網絡、微博、微信等方式普及水環境保護知識,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。建立健全市民議事會和市民監督員制度,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水環境建設的積極性,形成政府、社會和群眾共同參與、齊抓共管、群防群治的工作局面,營造全社會關愛水環境、珍惜水環境、保護水環境的良好風尚